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我要投稿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高考资讯 > 报考技巧

高考后家长如何提出你的报考建议,孩子会愿意接受

时间:2022-02-04 19:35:04  来源:大学生网  作者:大梦

当紧张的高考结束了,家长和高三的考生们闯过了最难熬的一关。可我们想要松一口气的时候,有一个重要的选择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——填报志愿。如果说高考是为开往人生的转折点的列车添了一桶油,那么填报志愿的成功与否,直接决定了你的人生大体要转向哪里。
往往在这个时刻家长和孩子产生的分歧是最多的:家长觉得自己是过来人,有阅历、有教训、有发言权,所以很自然觉得这件事情应该由自己做主。而孩子一直是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的,这个呵护也包括大部分选择的决定权都在家长手里,当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自己决定命运的时候,当然不愿意放弃,所以矛盾就这样开始了。
那么,面对这样的问题,我们从何入手去解决和避免呢?
其实,家长有没有注意过,当你想做出某些行为要帮助您的孩子时,往往发出的都是指示和劝告的信息,或者建议孩子做你想让他去做的事情。尤其当对待孩子的报考问题时,你们做的往往就是在“给出一个报考方案”。这也是家长们在其他方面经常对孩子做的事情。有时你们往往不会等待孩子做出选择,而是告诉他应该怎样去做。一般家长在与孩子沟通填报志愿问题时都会走入三个误区:
1、命令他执行你的报考方案。
2、传递给他的信息对他施加了威胁。
3、对他的建议提出了劝告。
父母们会问:“给出我的解决方案有什么错呢?”确实,您的做法没有什么问题,但是由上面的三大误区您可以看到,当您提供解决方案给他的时候可以对他产生一些影响:
1、孩子拒绝按照你说的去做。他们还很有可能不喜你提供报考方案。在任何情况下,当孩子被告知“必须”、“应该”或者“最好”改变他们的行为时,他们就会产生抗拒心理。
2、给孩子送出报考方案可能还传达了另一种信息:“我不信任你自己的解决方案”,或者“我不认为你有足够经验,能找到适合你的专业。”
3、给出报考方案等于告诉孩子:家长的需求比孩子的更重要,孩子必须做你认为他应该做的事情,而忽视了孩子的需求。
这样一来,孩子对父母进行抵抗或以防卫和敌意的态度回应也就不足为奇了,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孩子对待家长的建议会如此排斥。他们经常会感到家长的“拒绝、压制、控制”。
那么,当面对填报志愿时孩子和家长走入误区、遇到分歧时,家长一般采用的方法是:
1、你们可以试着直接改变孩子。这样做的效果一般都很差,本来孩子对于家长包办和做主就很反感,高考志愿的填报可以说孩子第一次可以行使自己选择权利的机会。如果此时家长直接改变孩子的想法,很可能因此使孩子产生及其强烈的反感。
在这种强烈的反感情绪下,孩子很难理性的去思考问题,更不会自己分析你给他提供的建议到底有多合理。最后父母因为我是为孩子好,孩子不领情而伤心;而孩子因为家长的过度干涉和控制而愤怒和委屈。最后两败俱伤。
2、你们可以试着改变环境。与其说是“环境”不如说是救兵,当家长有时看动用自己的力量,不能撼动孩子报考自己执意选择的专业时,就会调动周围的亲戚朋友、邻居同事、甚至是孩子的老师和同学,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说服孩子改变想法。看看,这一招是不是在相亲的时候经常使用?
这种软压力的方式,虽然没有第一种做法表现的强烈,但是孩子还是很被动,没有自己做选择的余地。此时孩子如果执意捍卫自己的选择,就会伤了周围一批人;如果妥协,会闷闷不乐,情绪失落。
3、你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。这招一般家长不用,为什么这么说,因为家长始终认为自己过的桥,比孩子走的路都多。能够给予孩子的都是非常有说服力和经得起推敲的建议,凭什么我要改变自己呢?
所以要想让孩子舒服的接收您的建议,耐心听你给他们的理由,家长就必要采取一些策略了。今天我们主要的讲的就是如何     以“我”开头去和孩子交流,有的家长会问,这叫什么方法,说话都以“我”开头来说不就得了。当然,这样交流的方式并没有我说的这么容易。
交流和沟通是非常讲究艺术的,尤其亲子之间,往往一句话的称谓的改变,整个句子的感情成分也会随之变化,大家注意一个词“感情成分”。要把你的建议和对孩子的感情都加入到一句话当中,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,所以做起来有几点需要家长们注意:
1、变换称谓。
以“我”开头的信息交流的第一点就是当你和孩子交流时,把句子的开头换一下:由“你……”变成“我……”,这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父母体验到无效和有效沟通之间的区别。当家长们你们试着检查一下,一般孩子不接受你传递的信息时,都是由“你”作为开头的。
例如:“你懂什么专业好,什么专业不好。”
“你了解社会现在什么形式吗?”
“你有我知道的、经历的多吗?”
“你……”
看看,是不是被一种指责和控制的感觉呢?所以换成“我……”会更有效和孩子进行沟通,拉近孩子之间的距离。不仅如此,我们还需要,做第二点。
2、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,如果你对孩子的提议或者看法不是很赞同,那么你需要用客观的事实和理由对这个看法提出自己的想法,而且用描述式的语言。就是客观描述+商量语气,。
举个例子:一个性格内向,文化课分数较高、没有受过较声乐、乐器、舞蹈等专业学习的孩子,想要报考广播主持与编导专业。此时,他的父亲觉得孩子的决定有些不妥,就可以和他采取“对不可接受的行为一个描述”方式来与孩子交流:
“孩子,我知道你很喜欢主持和编导这个专业,但是报考这里类专业,需要考对生进行两方面的考察。一个是专业课,一个艺术课。说实话,虽然你文化课的成绩比较高,但是专业课你不是很突出,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不仅不占优势,而且还容易把你自己本身的文化课优势给埋没了。爸爸建议你在上了大学以后,通过参加社团或主持业余活动的形式来丰富你的课余生活。这样既可以凸显你的文化课优势,也可以满足你想做主持人的愿望,你看这样好吗?”
当你把一些客观的事实,他的优缺点都摆在眼前,并给他一些今后可以弥补遗憾的建议时,孩子会理解你的话。如果你在用商量的语气,体现出对他的尊重,他会更加接受你给他的建议。
3、父母的感受。
当父母给出“你……”的信息时,你们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、一个威胁、一个拒绝。而当父母给出“我……”时,却不是这样。当你们用这种方式和孩子交流的时候,你们不仅会注意到孩子的变化,而且还会在自己身上发现巨大的变化,此时来自父母的语言会显得更加坦诚。
当父母用“我……”试着和孩子交流时,比较不容易使双方产生对立的情绪。很多时候,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的感受,仿佛变成了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,家长莫不如就把自己的真正的感受传递给孩子,让他明白为什么你会不同意他的想法。
例如,还是上面的那个例子,家长就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:“爸爸为你报考广播编导专业感到很担心,因为我们的艺术分不高,靠文化可分数来背分很冒险;同时爸爸也感觉挺可惜,你文化课分数挺高,照原可以计划报考很多专业,涉及更多领域。爸爸也害怕你在很多能哥善舞、会演奏乐器的同学面前会觉很自卑,我理解你希望念这个专业的心情,也知道你经过锻炼可以改变性格,有所发展。但是我觉得你在上了大学以后找个机会去尝试,把它作为一种兴趣爱好,更好一些,你觉得呢?”
“担心”“可惜”“害怕”这样的词语,都可以表现出家长的对孩子的一种感情在里面,有些专业性很强的专业确实不好考,所以家长产生这样的顾虑,孩子是可以接受的。此时,如果你表达出了真实感受,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孩子的意愿,他也能更好的接受你的建议。
4、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(行为+感受+影响)。其实这一点就是将前三点进行一个整合:变换称谓、客观事实、合理建议、家长的真实感受、事实的影响。用这些组合成你要给孩子建议,孩子给更容易接收你。
5、在沟通时,家长还要注意一点,你们需要用一种“非指责的沟通方式”。家长如果对您孩子提出的学校和专业选择不是很满意,一定要记住你需要做的是描述这个事情,而不是评价它,更非指责。想要做到这一点,对于家长来说也挺难。因为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习惯了用一种评价性、指责性、批判性的方式去和孩子探讨问题。
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,你们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。父母和子女、教师和学生、老板和员工,想要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主要核心就是:平等、尊重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。否则对方是很难会接受你的建议,即使暂时接受了,不代表没有埋怨和遗憾。

所以,在填报志愿的时候,一定要放下家长的架子,在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建议的同时,一定要学会:以“我”开头和孩子交流问题、讲事情的弊端用客观的语句描述出来、说出你的真实感受、用“行为+感受+影响”表现出你的看法、最后平等、尊重的和孩子交流。

在这里我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,就读在一个自己适合的、家长放心的院校和专业。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新高考,该如何选科?
新高考,该如何选科?
相关文章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